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AllRise99

運動員的好夥伴—實用又容易上手的巫毒帶


身為一位運動選手,在高強度的訓練與競賽下身體難免會有許多創傷,而常見傷害排行榜第一名不意外就是我們的「軟組織傷害


除了常見的肌肉、肌腱與韌帶的問題,近幾年流行的「筋膜」也是我們治療師在處理個案時無法忽視的軟組織,然而現今大家到處將筋膜掛在嘴邊,但筋膜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特殊的功用嗎?

筋膜在人體中扮演著傳遞「張力」的角色,以被動角度來說,當一處肌肉緊繃便可能牽扯到相連的組織;就主動角度來說,任何一個日常生活的動作都需要多關節的參與,而相連的筋膜可以幫助我們完成。


那筋膜的問題要如何處理?

治療師可以利用徒手筋膜放鬆手法來調整筋膜張力,但如果你剛好趕時間(?)的話,這邊介紹一樣容易上手、又可以幫助大家快速處理筋膜問題的小工具。



《福洛斯功能性加壓帶 Flossband》


Flossband是由Sanctband公司與德國運動物理治療師Sven Kruse所合作開發,也是俗稱的巫毒帶 (Voodoo),據說是因為傳統非洲巫醫在幫當地人治療疼痛時,也會使用類似綑綁加壓的方式來減緩疼痛,因此得名。



不知道Flossband感覺如何的話,可以將它想像成很一條很強韌的彈力帶,依強度分為四種顏色(輕到重:綠→藍→紫→灰),再針對個案狀況來選擇適合的強度。


Flossband依照彈力強度可分為四種顏色


基本的操作方式:

從肢體的遠端往近端纏繞,第一圈並不施加張力,之後每一圈需延展約50%的張力,每圈覆蓋前一段約一半的寬度(圖)。



纏好後依照狀況與需求,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關節活動,甚至讓個案直接做他平常專項運動所做的動作(如:揮臂、揮棒等⋯)。操作過程中有緊緊酸酸是正常的感覺,但假如有肢體冰冷、麻木或是皮膚拉扯感則要立即拆除!記得整個過程需小於兩分鐘,避免限制血液循環。



Flossband可以使用在那些問題上呢?

軟組織損傷(如:挫傷、扭傷、拉傷等⋯)、組織循環不良、水腫或是關節卡住,以上這些問題皆可以使用Flossband解決,是不是非常多功能呢?



能應用的部位主要分為三大類:

1. 肌肉

原理:根據筋肌膜壓迫假說,Flossband可以給予肌筋膜壓迫,會使該處的軟組織產生痛覺下降、力量增加、柔軟度上升等生理效應。而在Flossband移除後造成的大量新鮮血液回流,就像是將肌肉放在水龍頭下沖洗過一遍,可以將肌肉裡的代謝廢物析出,立即改善軟組織狀況。

2. 關節處

原理:Flossband產生壓力將關節往兩側拉開,關節內產生負壓,組織液因此得以填充進關節,關節滑動則更為順暢,能夠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關節疼痛。

3. 肌腱

肌肉過度使用或是肌肉緊繃時,會容易造成肌腱慢性發炎的狀況,肌腱上所附著的筋膜滑動也會變少,進而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

因此當我們利用Flossband作用在肌鍵上時,要增加一條較細的Flossband利用八字纏繞給予額外的加壓(圖)來增加肌腱的血液循環與活動度,以改善肌腱的狀況。



《實作分享》

A. 手肘

投擲類的選手對於肩膀及手肘這兩個關節相對壓力較大,也因為肩關節鄰近軀幹纏繞較不易,所以肩膀大多會藉由治療師做徒手治療來處理,或是將Flossband施予肱二頭肌效果也很不錯。

肘關節也經常會在投完球後產生些微錯位的情況,伸直到底時會感到疼痛,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Flossband進行纏繞後,再請選手做出投球的動作來達到減緩疼痛的效果。



B. 前臂

投手在前臂內側的肌肉群因為主要控制手腕及手指彎曲的動作(投球的最後階段),因此也常常會有緊繃與酸痛的狀況,這時我們可以將Flossband應用在前臂肌肉上並搭配手腕的活動。

選手大多會覺得纏繞上去時很酸、很脹,但做完之後手就變得很輕、很放鬆,可以感覺到一股熱流直通手指頭!



C. 大腿

棒球是一項需要高度爆發力的運動,尤其在每次跑壘時都需要全速去衝刺,假如在身體疲勞下作反覆的全力衝刺,很容易會造成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緊繃,進一步引發腿後肌拉傷或是股四頭肌肌腱炎。

我們也可以將Flossband使用於股四頭肌上,纏繞後再請選手做深蹲、弓箭步甚至是走跑跳等動作,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了解工具的使用原理後,剩下就端看操作者如何去應用在各種不同的問題上囉!


by physicaltherapyfang

======================================================== 圖片來源:google.com 參考資料:Matthew D, Kelsi M, Blair M, Francisco T. Tissue flossing on ankle range of motion, jump and sprint performance: A follow-up study.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 28 (2017) 29-33


43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