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Wilbur

你也能成為動作分析的專家!認識常見的錯誤投球機制

已更新:2018年8月19日

棒球投手的投擲動作是已知人類肢體運動中最快的一種,也因為如此大的力矩再加上重複性的耗損,運動傷害對投手來說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Lyman等人的一篇研究中顯示高達46%~57%的投手有肩膀或手肘疼痛的狀況


運動傷害又可曲分為接觸性及非接觸性傷害,接觸性傷害常在瞬間發生且明顯出自單一事件,例如被強襲球直接打中而造成的骨折、或是太慢滑壘導致膝前十字韌帶的斷裂都屬於此類;相對來說,非接觸性傷害則大多為累積性的傷害,可能因為某些投球機制的缺陷或疲勞累積,最後經由某次導火線而爆發,所以想要找出真正的問題就必須抽絲剝繭才能得到答案,而動作分析正是最佳利器。


洋基隊的Aroldis Chapman藉由良好的動力鏈傳導能投出100mph以上的火球


什麼是正確的投球機制? 好的投球機制可以說是在「對的時間做出正確的動作」,聽起來貌似簡單但卻是任何運動的最高法則。

投球動作是一整套動力鍊的展現,能量從下肢依序經由跨步、骨盆轉動、軀幹轉動傳達到上肢並將球投出,最後呈現在球的位移與轉動動能上。一個完美的投球動作勢必會遵循「速度原則」,當前一個肢段達到最大旋轉速度後下一個肢段才會開始旋轉,如此才能有效地將能量傳遞下去。

一般而言,會將投球動作分成六個階段,各個階段會藉由不同肌群作用完成動力鍊的傳遞,若想詳細了解各個階段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這篇文章:投球機制對於年輕投手的影響(上)


哪些是常見的錯誤投球機制? Posner等人在2011年所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蒐集了大聯盟從2002到2008年間的DL資料並加以歸類、分析,發現投手傷勢中,上肢約佔7成,其中絕大部分出現在手肘與肩膀,而過大的手肘外翻力矩 (elbow valgus torque)及肩膀外轉力矩 (shoulder external torque)則分別是造成手肘與肩膀傷勢的直接因素


肩膀外轉 (shoulder external rotation)


手肘上的箭頭為手肘外翻的受力,產生「手肘外翻力矩」;手上的箭頭為肩膀外轉的受力,產生「肩膀外轉力矩」


Chalmers等人則在2017年發表的期刊中歸納出會導致上述力矩過大的四個錯誤投球機制。


1. 前跨腳踏地過程中過多的膝蓋屈曲 (Excess knee flexion at front foot contact):前跨腳在踏地過程中,膝蓋的彎曲角度是影響動力鍊傳導至軀幹的一項重要因子,在前跨腳踏地過程同時也會將重心向前轉移,過多的膝蓋彎曲相對是處於比較不穩定的狀態,如此一來便會影響到後續骨盆、軀幹、肩膀的旋轉時機。

2. 不正確的軀幹旋轉順序 (Inappropriate trunk rotational timing):以右投手為例,當前跨腳踏地後會誘發出骨盆的旋轉,此時軀幹並未開始旋轉,這個時候骨盆面向本壘,胸口則是面對三壘的方向,形成臀肩分離 (hip and shoulder separation)。若此時軀幹就過早跟著骨盆旋轉,會導致軀幹在旋轉的同時肩膀還留在身體後方,產生我們常聽到「肩膀開掉」的情形,這雖然能增加投手的最大肩外轉角度,但也對肘、肩關節造成更大的力矩與負擔。


左圖投手的軀幹幾乎和骨盆同時旋轉,也造成較小的臀肩分離,對肘肩關節負擔相對高了許多


3. 盂肱關節內轉角度缺損 (Glenohumeral internal rotational deficit):顧名思義即是肩內轉出現了角度受限的情況,常見的原因為肩關節後側關節囊的緊縮、前側韌帶的鬆弛、旋轉肌緊繃。當肩內轉角度受限時,肩外轉角度就會過大,因此增加了肘、肩關節的力矩。


肩膀內轉 (shoulder internal rotation)


4. 球出手瞬間過多的肘屈曲(Excess elbow flexion at ball release):球出手瞬間,過多的肘彎曲會增加肘關節的力臂長度以及手臂旋轉的角動慣量,使得肘、肩關節的力矩變大。 怎麼預防傷害發生? 整體而言,「球速」可以當作一個警報器,一般而言球速下降可能與疲勞有關,而突然間的球速下降可能代表某個部位已經受傷了,因此影響原本的投球機制,使能量無法藉由動力鍊有效傳導到球上。

疲勞」則是受傷的關鍵因素,適當的休息對於投手來說也是必要的,但「要休息多久?」這個問題長期下來卻都沒有一個可信的參考標準,因此大聯盟與美國棒協在2015年共同發表了一則指引,其中提到不同年齡層的投手建議的單天最高投球數以及不同投球數下所應當休息的天數。



一個有缺陷的投球機制並不等於一定會受傷,傷害的發生牽扯到許多層面,個別性的體質與能力差異也必須被考慮進去,所謂好的投球機制是根據生物力學以及統計分析所提供的一個標準動作,讓投手能以最小的負擔達到最高水準的表現,所以當一位投手像發球機一樣投球不再具有威力,或是進DL就像是家常便飯時,動作分析就能派上用場。


找出癥結點,微調後浴火重生!


by Wilbur

========================================================

圖片來源:google.com

資料來源:

1. Posner M, Cameron KL, Wolf JM, Belmont PJ Jr, Owens BD Epidemiology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injuries. Am J Sports Med. 2011 Aug;39(8):1676-80

2. Chalmers PN, Wimmer MA, Verma NN, Cole BJ, Romeo A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tching mechanics and injury: a review of current concepts. Sports Health 2017 May/Jun;9(3):216-221

1,28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